中联重科农机装备迎来一号文件重大政策利好

中联重科农机装备迎来“一号文件”重大政策利好
中联重科农机装备迎来“一号文件”重大政策利好
这份连续12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本届政府“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决心。
2月伊始,业界期盼已久的2015年中央 一号文件 终于正式落地。这份连续12年聚焦 三农 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本届政府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的决心。
当前,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在传统农业向高精度和高重现性带来的工艺进程的优点更加重要现代化转型的这一大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粮食安全、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策效能等方面的驱动下,势必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竞争,而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农业装备企业将迎来更多大展身手的机会。
农机板块受益匪浅
2015年 一号文件 谈到的问题很多,从农业现代化到农村治理,几乎涉及了三农的各个领域,但其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核心关键词。 全国人大农委委员、社科院农发所原所长张晓山称, 粮食安全、农地改革等关键词将在2015年和以后数年内优先得到解决。
权威部门的预测显示,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300亿斤。粮食增长的巨大压力要求中国农业生产必须要再上新台阶,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但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机械化程度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统计,去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1%以上,虽然提前一年实现 十二五 规划目标,但这一比率仍远低于日韩100%的农机化率。
因此,资本市场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农业机械行业将在未来尽享政策暖风。这其中,在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上均处于行业前列的中联重科无疑是巨大的受益者。
中联重科是中国农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民族品牌农机企业。目前,中联重科经营业务已基本覆盖国内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储存等生产全过程。
与中国农机市场同质化严重,缺乏科技创新动力的大环境不同,中联重科视科技创新为生命。这一点,在此前的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已彰显无遗。该展会上,中联重科以41款全面升级机型和6大创新产品吸引了包括来自欧美、印度、俄罗斯、巴西及非洲农业与农机业内人士的关注与好评。
另据了解,从今年3月起,中联重科还将陆续推出最新研制的15款产品,其中有多款产品是针对生产中的一些急需或薄弱环节而研发的。如针对山地丘陵地区研发的小型水田作业的收获机械、减小压地比对土壤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拖拉机、适合小地块工作的短轴窄矩拖拉机、甘蔗收获机及玉米籽粒收获机等。
龙头企业战略发力
此外,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也将是中联重科抢占农业现代化大市场的有力筹码。
2015年1月6日,在湖南长沙,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中联重科一同启动了 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 。该项目的启动被业界视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上的重要实践。
与会的业内人士介绍说,农业生产是一个包括选种育种、耕种收作业、农产品加工等环环相扣的有机过程。高产水稻的科研过程中,离不开机械化的辅助生产。而我国水稻种植、栽培到收获、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受困于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不足,水稻良种的效力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
此前,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也曾公开表示, 保证我国粮食有效供给,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
双方合作期间,袁隆平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将利用自己在水稻育种、栽培、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对中联重科如何生产出更适合高产水稻需求的农业装备提出技术指导和建议。而中联重科则从水稻种苗培育阶段就开始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并持续不断进行验证、改进,全面提升农使它在透明电导电极方面有非常好的利用前景机产品可靠性和适用性。
中联重科的这一战略布局也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 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 的精神不谋而合。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对中高端农机自主品牌政策的不断支持,中联重科必将演绎一场引领中国农机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潮。
严防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行业过度发展
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所说,作为中国的自主品牌,我们要肩负起推动中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振兴中国农机工业的和使命,早日开启中国农机品牌走向世界高端农业装备领域的大门。
广州订制服装调兵山西装定做
上海西服定做